武汉概况
【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3° 41′~115° 05′,北纬29° 58′~31° 22′。武汉市域东西最大横距约132.66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4.23千米,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全市最东边在新洲区徐古街道将军山村,最西边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国光村,最南边在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边在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
【自然环境】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江汉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垄岗环抱,北部低山林立,低山、丘陵、台地与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64%、8.35%、41.95%和46.06%。全市海拔高度在11.3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全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布,2022年全市水域面积2117.6平方千米,5000米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有166个。
【自然资源】武汉市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万千瓦。动物资源种类繁多,鱼类资源有11目22科88种,“武昌鱼”(团头鲂)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野生动物共有4纲24目210种,数量和种类呈不断恢复增长趋势,2022年监测到野生鸟类380种,为2016年武汉开展此项监测以来最多的一年。全市已发现矿产38个矿种(含亚种),其中已经查明储量并且列入《湖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有15种。
【气候气象】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2022年,武汉市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夏秋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高温日数和炎热日数均居历史同期首位,年降水总体偏少,分布不均,日照大部明显偏多,气象灾害呈阶段性、局地性强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8℃(黄陂、新洲)~18.7℃(江夏),较常年显著偏高0.7℃(武汉)~1.2℃(江夏)。年平均降水量1042.3毫米,比上年减少22.4%,比多年平均减少16%。
【行政区划】武汉市土地面积8569.15平方千米,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3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武汉长江新区等功能区。区下辖156个街道、1个镇(新洲区凤凰镇)、3个乡(洪山区天兴乡、蔡甸区消泗乡、黄陂区木兰乡)、2个行使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办事处(蔡甸区桐湖农场、江夏区金水农场)。
【人口构成】2022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373.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0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63.1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4.66%,比上年末提高0.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44.42万人。全年户籍出生人口7.9万人,出生率8.41‰;死亡人口6.4万人,死亡率6.82‰。
【风景名胜】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有278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中共“八七会议”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等33处。拥有武汉二七纪念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个。拥有武汉黄鹤楼公园、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含湖北省博物馆)、武汉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含木兰山、木兰天池、云雾山、木兰草原景区)等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昌首义文化旅游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等2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另有27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发展定位】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省会。2015年,武汉市被国家定位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6年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年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提出将武汉打造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之一。武汉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