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来源: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 发布日期: 2024-06-08 10:43
【 打印 】 【 字体:      】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扎实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市政府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武政办〔2024〕5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就《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总体要求

《实施意见》提出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即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创新发展增长极。围绕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四个方面提出到2026年的工作目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增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汉高校院所与武汉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国家和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人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显著提升,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二、重点任务

《实施意见》提出了五大行动,包括1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行动。主要内容是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强化教育赋能产业发展。在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方面,围绕我市重点产业,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点,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学科专业。在推进产教人才流动方面,深化产教融合育才,建设20个左右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和“校企双进”工程,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载体新模式。

二是实施产才融合促进行动。主要内容是以产才融合为着力点,集聚人才助推产业升级。在发挥用人主体作用方面,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服务产业升级。在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方面,完善“武汉英才”认定支持体系,优化实施博士后人才倍增行动,设立武汉人才联络站,深化“学子聚汉”工程,每年吸引留汉来汉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30万人以上。加强人才安居及生活保障,提升人才服务便捷化水平。

三是实施创新策源筑基行动。主要内容是以产业应用为立足点,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应用。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实验室体系方面,推进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提高开放水平,支持实验室对接产业重点需求,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在提高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方面,建立以“用”为导向的平台评价体系,建设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创新平台结合产业和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方面,推进“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具有中试熟化等功能的综合服务载体,鼓励多元主体新建各类众创孵化载体,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

四是实施核心技术突破行动。主要内容是以产业升级为突破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加快构建产业创新矩阵方面,打造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加快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方面,以场景需求牵引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数字应用场景开放,加快场景创新落地。在加快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方面,布局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高标准建设东湖科学城,推动光谷、车谷、网谷、星谷协同发展,促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武汉滨江数创大走廊三廊融通发展。

五是实施改革创新攻坚行动。主要内容是以改革创新为支撑点,打造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在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改革方面,构建“大科创”工作新格局,增强改革整体性协同性,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面,设立早期投资基金,开发科技信贷产品,扩大科技保险覆盖面,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在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方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建设45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在融入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网络方面,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科技融通,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良好氛围方面,支持举办各类赛、会、展活动,推动出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地方性法规,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创新宣传,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三、工作要求

从完善全市科教人才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工作任务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