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筑梦,他带着乡亲们在家门口打造“桃花源”

来源: 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 2025-05-21 21:05
【 打印 】 【 字体:      】

“返乡创业的春天到了,现在是最好的时期。”杨驰升说。截至目前,杨驰升在江夏区海洋村的投资已达1.5亿元。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创业工作,先后出台推进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工作行动方案,多项返乡创业激励政策密集发布,让杨驰升备受鼓舞,他加大投资,一年的投入有望超过过去十几年的总和。新的温泉酒店、康养社区将于今年动工建设,预计投资总额将达2亿元。

返乡创业,杨驰升还有更大的规划。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海洋村迎来了人气最旺的一季。

初夏时节,红墙黛瓦、翠竹掩映、花木扶疏、鸡犬相闻,乡土民房和精致民宿和谐统一,“村巴克”里弥漫着咖啡的芳香,络绎不绝的游人徜徉在乡村绿道上;孩子们在田野里撒欢,摘番茄、捡鸡蛋、喂小羊……深呼吸,记者感受到空气清新得像把肺洗过一样,传统与现代交织中,让人仿佛进入《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场景。

返乡浪潮

召唤合伙人共筑振兴梦

雨后,杨驰升查看现代农业种养基地。

近年来,海洋村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捧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荣誉。村里不断完善乡村文旅综合体建设,打造了乡村民宿、有机开心农场、亲子乐园、生态绿道等配套场所;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建设多个百亩现代农业种养基地。

特别是2025年以来,在返乡创业政策的支持下,杨驰升振奋不已,“路走对了,发展会越来越好”。

今年,杨驰升正稳步推进海洋村11个湾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温泉酒店、康养社区等项目将于今年开工建设。他还有更大的规划,携手周边6个村协同发展,计划到2027年使海洋村成为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示范村。

杨驰升希望,更多人一起致力乡村振兴事业,他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招募百名志同道合者共建高端康养产业链。

“哪怕自己亏了,乡亲们的利益一分也不能少!”海洋村村支书郑健介绍,杨驰升一年有半年时间住在村里,碰到有困难的村民他总是解囊帮助。他设立“阳森乡村振兴关爱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奖励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学生,鼓励他们学有所成、回乡建设。

站在村口古树下,杨驰升望着嬉闹的孩童和拍照的游客,眼角泛起泪光。40多年前,乡亲们在这里含泪送他走出山沟,40多年后,他用赤子之心,让乡情化作振兴密码,将故土耕成了“桃花源”。

青山做证

绿色低能耗再造新民宿

今年以来,在返乡创业政策的支持下,杨驰升还有更大的规划。 

“看到家乡还是那么落后,心里像被针扎。”时间回到2010年,47岁的杨驰升事业有成,从北京回到家乡,站在杂草淹没的土路上,心里一阵难受。

那时,他已是北京恒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行业的领军人物,企业是该行业的标杆企业。

然而,彼时的海洋村,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青壮年纷纷外出,只剩老人守着破败的土房和荒田。杨驰升永远忘不了,作为海洋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行前,村里为他放了3天的电影,乡亲送行时往他包里塞鸡蛋。

“该回来为家乡做点事了。”杨驰升在村子里多方考察,下定了决心。第二年,他成立了武汉阳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把精力和投资的重点放在了乡村。

海洋村竹林掩映的民宿。 

“开始的前三年,项目基本失败了,交通不便,物流是最大的难题。”杨驰升告诉记者,种有机蔬菜,因物流成本高亏损百万;改种水果,又因交通闭塞烂在地里……

2017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杨驰升对海洋村的发展有了更成熟的思路,“村里竹林环绕,风景优美,空气负氧含量高,生态环境非常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

他聘请高标准设计团队做项目整体设计,把村民荒废的宅基地租赁过来,陆续兴建了12栋民宿、1栋2200平方米的综合接待中心,按“健康、舒适、低碳”设计理念,发展民宿旅游。

海洋村民宿内温馨舒适。

为留住乡风乡韵,他立下规矩:不拆房盖高楼,不毁一片林,改造必须“修旧如旧”。

推土机开进村里,让村民想不到的是,老屋的石门旧墙、老藤枯井都保留下来,还是红砖灰瓦房,新民宿颜值更高、更实用了。

外观朴实的民宿,推门而入却别有洞天,温度舒适,木制家具简约而富有美感,刚采集的栀子花散发着自然花香,窗外满眼绿意,耳边只有鸟叫虫鸣。

“这样的改造比拆了重建更费钱费工。”海洋村民宿负责人杨文俊介绍,民宿采用绿色低能耗理念打造,三层夹壁冬暖夏凉,地源热泵与新风系统让室内恒温恒湿,能耗降低70%。

乡情生金

共富账本写乡亲笑颜

孩子们来海洋村体验插秧。

“发展农业的回报周期长,不能只盯着眼前。”杨驰升说。据了解,杨驰升在海洋村的投资目前累计已达1.5亿元,仅仅请国外设计团队的费用就高达2000多万元。

面对“何时盈利”的追问,杨驰升翻开“特殊账本”:村民打工收入累计2000万元;为农民增加土地房屋租金收入1800万元;依托民房改建,为村民增加3000万元的房屋资产收益……“乡亲们的笑脸,就是我的盈利!”

60岁的陈细心身着制服,利落地收拾着民宿餐饮的碗筷。她是本村人,在民宿当洗碗工,干了快5年。“一年3万多,还能照顾地里的活,这日子以前都不敢想!”

杨和平今年63岁,原本在外做木工活,随着年龄渐长,2019年回了村,赶上村里发展旅游,他养殖土鸡鸭,定点供应给民宿。“在家门口做事,收入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差,还不操心。”

海洋村荷塘内步道蜿蜒。 

年轻人也回来了。1994年出生的夏杰带着南美对虾淡水养殖技术回到了家乡海洋村,注册成立了合作社,每年养殖收入可达几十万元。海洋村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前景让夏杰坚定在这里持续发展的信心。

“这里改变了我对农村的刻板印象。”“95后”的张盟大学毕业后当过一段时间“北漂”,因工作关系来了海洋村几次,被杨驰升建设家乡的情怀感染,她加入阳森公司,现在已经成长为公司大客户部的经理。

海洋村如今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7000余元跃至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由不足3万元增加到36万元。

目前,阳森公司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次,除了公司提供的岗位外,也带动当地文旅、农业、基建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当地一半以上常住人口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编辑:王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